【炒飯有三種】
入住晶英國際行館第二天,Mimi訂了 Ukai-tei Kaohsiung 的晚餐。傍晚結束了在屏東的參訪行程,我們就回飯店報到。這是第二次品嘗Ukai-tei。第一次,是幾年前,在東京銀座店。
接待我們的是主廚Eyaki 張益祥。他說,自己會選擇往鐵板燒發展,是因為可以面對客人,直接得到回饋。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英文名字,是自己取的,也是對鐵板燒情有獨鍾的宣言。名字裡的益,就是E,鐵板燒的燒,就是yaki。而他,也曾在日本東京銀座店受訓。
這一餐,我點了一套搭餐葡萄酒。外場的Adrian,我猜可能是助理侍酒師,他的葡萄酒老師,也上過我的課。我算是師公級人物,所以他來打了聲招呼。倒酒的時候,禮貌性地請我多喝幾口。佐餐酒單很划算,是從酒單裡挑紅白酒,都是三選一,再加一杯香檳,總共會有三杯。我挑了香檳、布根地白酒、阿爾薩斯紅酒,剛好成了法國系列。在枱前,最後來了炒飯。
主廚說,Ukai-tei破例在海外開設分店,就跟這道炒飯有關。這是個感人的故事。晶英國際行館的老闆(#御盟集團 創辦人 邵永添董事長),在日本品嘗到了Ukai-Tei的炒飯之後,急切希望年邁、不便出國的父親也能品嘗到這入魂的炒飯,所以想方設法,替餐廳找個相稱的地方,規劃了高雄晶英國際行館。最後說服了Ukai-tei,來到高雄,後來還到了台北開第二家店。張益祥主廚,話鋒一轉,說他自己,也跟這入了魂的炒飯,有段故事。他在日本受訓時,培訓成績通通過關,但是他自己心裡知道,必須繼續鑽研這道炒飯。
我們跟主廚整晚相談甚歡。關於炒飯,我自己聽出了些心得,Mimi建議我何不分享一下。
中式炒飯,講究鑊氣,那是用油、高溫的炒鍋,讓米飯表面,半煎半炸,炒出香氣。因為要大動作翻炒,所以盛行用隔夜飯來炒,加蔥加蛋,或加其他配料,是為了不讓飯粒黏在一起。中式炒飯,最終成了講究搭配的整體。
但日式鐵板燒的炒飯,思維不一樣。蒜片用熱油半煎半炸,鐵板上留下一層薄油、一抹蒜香,然後把當天下午炊好的新飯鋪上。飯在鐵板上,冒出蒸汽,又像是蒸,又像是煎,看著張益祥主廚,動作輕巧地、間歇地,仔細地翻、舖、堆、疊。白飯漸漸上色,表面漸漸變乾,堆疊時,可以發現米飯漸漸變鬆,散出香氣。主廚說,一不小心,水分仍多的飯,就會被輾炒成麻糬;若是隔夜飯,飯粒含水量較低,就炒不出相同的口感。選用新飯,搭配翻炒技法,是為了特定的審美目的。
這樣的炒飯,有多層次的口感,是經過精密雕琢的產物。一口的份量,像是一團飯,但用舌尖一碰,卻粒粒分明,散開了。碗裡的這幾口炒飯,看起來平凡,但是入口之後,卻讓我深思不已。日式審美講究細膩精微,這道日式鐵板燒炒飯,看似普通,卻是讓人低迴不已的美味。
「那第三種炒飯呢?」吃完甜點之後,我們上樓再說吧。